故宮博物院今天召開媒體通氣會,單霽翔院長分別從編制《故宮保護總體規(guī)劃》、啟動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加強安全防范系統(tǒng)建設、實現(xiàn)文物藏品科學管理等10個方面,構筑了一幅新故宮的藍圖。
故宮博物院將不打烊
從單霽翔院長自己制作的展示幻燈片上,記者發(fā)現(xiàn)故宮原來方方正正的版圖上首尾都延伸了兩塊長方形區(qū)域:南面增加了端門和廣闊的端門廣場,北面增加了大高玄殿區(qū)域。
“每天下午5時半,紫禁城關門后,故宮博物院不關門。”單霽翔具體解釋了這兩塊面積可觀的區(qū)域未來的用途,端門城樓和大高玄殿的禮堂將成為數(shù)字博物館的場所,游客在工作時間外仍能瀏覽故宮的各個廳堂、各件文物,并且從今年7月開始,游客可在這些區(qū)域聆聽每周一次的故宮文化講壇。
故宮增加的開放區(qū)域還不止這些,單霽翔還透露,故宮正在修繕的東華門考慮增加一處位置讓觀眾登上城墻,甚至可沿著城墻“漫步”看故宮。
“我們希望將來紅墻以內都是故宮的展示范圍,辦公及科學研究都移到紅墻之外。”單霽翔再一次強調。今年3月,《故宮保護總體規(guī)劃》編制工作正式啟動后,經過最新準確統(tǒng)計,故宮占地1.1161平方公里,將近9000間房屋的使用功能得到清晰明確的界定。
條形碼監(jiān)控文物移動
“數(shù)字故宮”、故宮博物院微博……這些更好展示故宮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很多人來說,已不陌生。
今后故宮風貌和藏品信息將通過更多的信息手段,以更開放的姿態(tài)面向觀眾。自今年1月故宮首次準確公布藏品家底后,故宮文物藏品管理已經轉入研究性質更強的文物信息編目工作。25個大類、180.7558萬件故宮文物已經可以向公眾公布,目前還須通過將藏品總目制成軟件,讓公眾可以點擊查閱文物簡目。“簡目還只是文物的‘身份證’,將來還將編制藏品的詳目,相當于文物的‘檔案’。”單霽翔形象地打比方說。
不僅在公眾展示方面,在文物管理方面,故宮也正向數(shù)字化邁進。目前,“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信息化平臺”已經建成,對故宮的文物古建、進入故宮的人員進行全面檢測。
“今后的方向是每一件文物都應該有一個條形碼,有任何移動變化都能得到監(jiān)控。”單霽翔表示,希望使用更多物聯(lián)網新技術保護管理故宮。
走向世界走進萬家
德國的“金龍與銀鷹”展、美國的乾隆皇帝花園展,在日本的“國寶觀瀾”展……越來越多的故宮展覽在世界各地展出,廣受歡迎。單霽翔說每次展覽都是一次文化震撼,都有故宮特色、故宮氣派,故宮文化走出去的傳播能力正在增強。
故宮文化的傳播不僅面向世界,更努力走進百姓生活,加大文化產品研發(fā)力度,讓人們把故宮文化帶回家。記者看到故宮設計的阿哥格格卡通形象的T恤,造型十分賣萌。
單霽翔還表示,故宮將逐步梳理故宮內部的商家,目前故宮內的商店里也會出售一些與故宮關系不大的紀念品,且商品質量參差不齊。“我們有一個理想是,希望參觀故宮的觀眾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無論價格高低,哪怕5塊錢,10塊錢,一定要精美,一定要有故宮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