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渠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興安縣境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于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發(fā)揮著功用。
也許你會說,“靈渠”?沒有印象,那歷史上第一位統一中國的皇帝是誰你總該記得吧?沒錯,他就是秦始皇――嬴政。而靈渠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國、平定中原后,為盡速征服嶺南,下令開鑿的。并且經過后人的不斷修筑,才得以保存至今。靈渠在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刻苦耐勞精神的同時,也展示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智慧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
靈渠工程主體包括鏵堤、南北渠、秦堤、陡門等,完整精巧,設計巧妙,通三江、貫五嶺,溝通南北水路運輸,與長城南北呼應,同為世界奇觀。
作為世界最早的人工運河,靈渠在歷史的中國乃至今天都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它渠曾經導引過無數南來北往的舟船,也曾有過無限的風光;它灌溉土地,濟世濟人、澤及天下達兩千多年而不怠,也在無數人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今天,它安詳得就像一位飽經風雨變化已無憂,見慣世道興衰而不驚,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隱者化身,從容淡泊于海陽山下,終日以清清流水為伴,任天上流云往來舒卷,歲月匆匆流逝一去不還。
還等什么?一起來看看靈渠都有哪些景點吧!
美齡亭
1941年8月,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游覽了靈渠,后國民黨興安政府在鏵嘴之上建亭一座,命名美齡亭以示紀念,亭中有清朝的"湘漓分派"和明朝的"伏波遺跡"兩塊石碑,這里清山秀水,綠樹成蔭。
秦文化廣場
寬闊的廣場體現出濃郁的秦代文化,有高達3.9米的中國第一壺--龍耳方壺,壺身夔紋裝飾,顯得華貴莊重,具有皇家氣勢;有當時秦始皇號召天下歸一的詔版,此詔版顯示了靈渠的修建促進了中國南北的統一,有細說湘漓同源的石鼓文,有天下統一后的度、量、衡、文字、貨幣等,無不顯示出秦代的風情氣勢。
四賢祠
四賢祠因奉祀對開鑿和完善靈渠有功的秦監(jiān)御史祿、漢伏波將軍馬援、唐桂管觀察使李渤、防御使魚孟威而得名,四賢祠元代以前就存在,叫靈濟廟,清代太平軍攻占興安時,戰(zhàn)火延至四賢祠,祠廟被火焚毀,現存四賢祠為1985年重建,祠內有四賢塑像及天下奇觀--古樹吞碑。
古樹吞碑
此景觀為天下一奇,一棵已有780多年的重楊樹正在吞吃著一塊乾隆十二年的古碑,而且至今重楊樹還在以每三年一公分的速度在吞吃著樹下方的古碑,照這個速度,也許N年以后,人們就再也見不到這塊古碑了,您是不是趁早來瞧瞧?
劣政碑
中國歌功頌德的碑很多,留下千古罵名的碑卻很少,整個中國僅有兩塊,一塊在杭州罵惡人秦檜,還有一塊便在靈渠,罵誰?請看:"浮加賦稅,冒功累民,興安知事呂德慎之紀念碑"。是興安全縣老百姓在民國五年時為當時的貪官縣令呂德慎所立,讓這位貪婪的縣令遺臭萬年,警示后人作人要堂堂正正,當官要清清白白。
狀元橋
這座古色古香的石橋就是狀元橋,也叫青云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整座橋欄由漢白玉建造而成,橋欄上雕刻有八塊精美的圖案,有麒麟、獅子,寓意人間無災無禍、國泰民安、生活幸福,有福星、梅花鹿(福祿安康之意),有荷花(寓意人們要象荷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作人要堂堂正正,當官要清清白白),有鯉魚跳龍門及雙鳳朝陽等等,都是一些吉祥的圖案,橋面上有三塊石板雕刻著非常精美的云彩,寓意人們平步青云!苍S各位渴望金榜題名的莘莘學子可以來此求個心安哦~
此外還有南陡閣、大小天平壩、陡門、鏵嘴、飛來石等等景觀。
水街
水街是指古靈渠流經興安縣城的南北兩岸,全長980米。因為它依靈渠水而成街,所以人們叫它水街。
水街是靈渠歷史文化景區(qū)的重要部分。整個水街主要體現古建筑文化、古橋文化、石雕文化、靈渠文化和嶺南市井風俗文化五大部分。這里的古建筑、亭臺、古橋、雕塑等載體鮮活地再現著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靈渠曾經的滄桑和輝煌。這里觸手可及的市井風情清晰地演繹著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因此漫步水街有如倘徉于一條歷史文化長廊,這里彰顯江南水鄉(xiāng)民居的特點,又融入嶺南百越民居吊腳樓的特色。接下來讓我們一同領閱水街的獨特景致。
在水街有以下幾大著名景點:接龍橋 、娘娘橋 、望樓 、狀元門 、北街里 、萬里橋 、馬嘶橋 、雙面照壁 、湖廣會館 、五門廊 、百米浮雕……這其中的妙處可得各位親自去領略了。